國立中央大學創新教學網站

線上投票 熱血開跑囉

甚麼是創新教學?


以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並藉由教師的自我省思,提出創新性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教材建置、師生關係經營等,發掘學生的學習天賦,發揮創新社會與探索宇宙的知識力量。

最新公告

類別 活動時間 標題 點閱人數
EMI 公告 0000-00-00 文藻學校財團法人文藻外語大學舉行EMI教學的共向與岐向線上國際學術研討會 0
EMI 公告 0000-00-00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辦理113年「EMI 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3
EMI 公告 0000-00-00 陽明交通大學國際高教培訓暨認證中心舉辦「雙語教師英語增能特訓課程(EMI Teacher English Pr.... 6
EMI 公告 0000-00-00 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之「EMI課程教學增能課程認證」實施計畫 6
EMI 公告 0000-00-00 國立中興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新訂「領域專長模組化雙語課程教師社群實施計畫」 0
EMI 公告 2024-04-30 開南大學雙語教育推動中心辦理教師增能全英語教學工作坊 1
活動公告 2024-05-01 明新科技大學辦理112學年度教師產業研習「半導體封裝技術與核心實務培訓營」第二梯次培訓課程 0
活動公告 2024-05-13 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聯合主辦「2024中亞聯大教學實踐研究與創新線上研討會暨口頭發表論文競賽」之延長徵件資訊 0
實踐研究公告 2024-06-24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辦理「2024教學實踐研究研討會」之延長徵件資訊 0
EMI 公告 2024-06-24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EMI中心辦理第三屆CERTPT工作坊 2

人氣老師

Card image cap
胡誌麟

  • PBL授課策略

        PBL 授課策略上,針對物聯網時代下的生活應用提出目前面臨的問題,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深入思考,並運用課程中所學之技術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現今電力資源逐漸短缺的環境下,讓每個組別在課堂間發想如何透過物聯網技術,協助每戶家庭減少多餘的用電,進而達到整體節省了可觀的用電量。依上述流程規劃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藉此培養學生在此課堂中能學習到的五項能力,完全取代過去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透過實際的生活議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價值及潛力,此為導入 PBL 學習的最核心的概念:從生活問題中找回學習的目標。

  • 組內討論

        在組內討論的模式中,透過本計畫的支持,本課程將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小組長,針對該週的物聯網應用議題來帶領學生進行組內討論, 同時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人格特質,於後續分配解決方法執行的任務時,小組長可提供討論過程中所紀錄的數據做為學生選擇專題任務時的參考,發揮自己的長才及興趣,此為本課程導入 PBL 學習的第二個重要理念: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課堂中適合的位置。

  • 組間競賽

        各組在組內討論後,將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及創意,透過組間的分享以及競賽,各組不但能表達自己創新的想法,亦能學習到其他組別由不同的面向來看待及解決問題。最終由教師與助教共同計分以判定課堂競賽的勝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以及學生投入課程的程度。 

Card image cap
黃淑芬/陳雯玲

本計劃結合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與群組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並邀請科技職場業師線上或實體指導(擔任mentor),現就這三大核心理念做文獻解析。

 

n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一項有效的教學模式,學生有一部分的學習必需在線上進行,網路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能夠自主控制學習的時間、地點、途徑和進度,較有彈性,適合現今網路世代的學習者;混合學習也包含有老師授課的實體課程,老師除了指導、鼓勵和監督之外,師生之間也能面對面的交流。簡言之,混合式學習模式結合傳統課室教學和線上學習的優點,強化教學效果。

n  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的名詞解釋:「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是個人在完成某學習任務的歷程中,經由同儕的互動和協助,獲得情緒的社會性支持,以及相互的教導與學習,易使彼此的學習成效提高的一種學習型態。」 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Joseph Lancaster Andrew Bell,他們認為群體中能力較高者可以協助能力較弱的同伴提升能力,而透過教導或協助同伴的過程,能力較強者也能精進自我,並提升其自信心。此概念獲得許多學者及教育人員的支持。如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Vygotsky便認為人的學習並非單向的接收知識 。他相信透過與他人(含同儕)及社會互動,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讓學習產生意義 (Matusov & Hayes, 2000) 。同儕互助的學習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y)也被廣泛的應用在許多語言教學的課程中,成效十分受肯定。其中一個相當特別的研究是將此理論應用在一個學習障礙的特殊班西班牙文課程上。研究發現透過教師安排的同儕互助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成效明顯優於傳統的單向的學習模式 (Saenz & Fuchs, 2005)。 

課程觀察同儕不只只有競爭,鼓勵互相觀察討論,激勵彼此,效果比教師單方向激勵同學佳。

n  Mentoring的學習模式: Albert Bandura1968年提出的社會學習論中(Social Learning Theory)表示,人類會透過觀察行為模範來學習。 觀察者當下或許不會即時反映其學習成果,然而在適當的引導下,觀察者會將其所學表現出來(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41/)。許多研究皆以此為基礎,探討「師徒制」學習Mentoring的學習模式。一般認為透過工作職場有經驗的員工(mentor)與徒弟之間的互動與經驗交流,徒弟不但能從mentor學習知識與經驗,更會激發徒弟觀察mentor 的言行,跟隨mentor腳步前進(Cheng & Chien, 2011)。

 

      其實歐美國家一直有社會人士帶領或資助在校生釐清職涯發展方向的計畫,行之有效(http://www.learningsupportcentre.com/mentoring-support/ )本課程邀請中大畢業,有跨國/跨文化科技職場經驗之學長姊,以及科技業主管國際業師於線上群組或課程實體分享,讓學生對職涯發展認知更實際,也讓業師們解答學生們職涯發展可能有的困惑。

 教學設計

l   在創意教室空間中利用群組模式提供大量演講簡報實作的機會,加強英語演講與簡報技巧。

l   網路社群結合同儕學習,共享資源、分享觀摩,增強學習動機並提升自主學習。

l   科技業師線上群組及實體輔導,幫助學生了解科技職場文化,順利結合所學與職場需求。

 

教學方法

l   以一半教師授課、一半學生實際演練的方式進行。每週上課兩小時,一小時由老師循序漸進的教授各種簡報技巧,另一小時則由學生就該週或上週主題進行分組實際演練。

l   利用網路媒體架設學習平台,讓所有修習「科技英語演講與簡報」學生參與,在課後藉由此平台發表簡報成果,使不同班級的學生藉此互觀互評,互相學習成長。

網路平台更提供學生與科技業職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課程進行期間邀請畢業校友或其他在科技產業界經驗豐富的人士在課程群組舉行職場工作坊,分享業界最新資訊與求職須知,第一手的資訊幫助學生檢視自己的能力,並為將來的職場生涯做最佳準備。

l   課程建立修課前後差異評估機制,主要指標:

1.  課程期初期末問卷:期初用以了解學生需求和對課程的期待,期末以此了解課程執行方式接受度。

2.  期初、期中、期末正式簡報錄影:課程中演講以科技主題為主,多數讓學生模擬將來研究或就業將面臨的簡報情境。課堂對學生第一次演講與簡報進行錄影,課程進行中時,任課教師觀察學生英語簡報表現,比較課程各個學習活動的錄影,提供個別建議與要求。期中簡報亦正式錄影,除課堂教師即時回饋,同時進行同儕回饋及建議;並與期初錄影做比較,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並針對學習成效偏低學生做個別分析與建議,加強個別輔導,鼓勵持續練習參與。期末成果錄影與期初,期中簡報做比較,分析學生最終學習成效,特別針對未來職場應用做個別改

3.  進建議,期使學生課程結束後仍有不間斷學習目標。

l   學習成績以學生演講表現為主,評量分數比例為:平日課堂練習40%,網路參與和互評20%,期中簡報20%,期末簡報20%

 

l   網路參與和互評(20%)評量方式細項如下:

1.    線上社群參與討論紀錄與留言次數

2.    線上英語科技簡報影片上傳與互評

3.    線上跨國科技業師分享指導互動發言次數及心得報告 


Card image cap
陳若盈

有鑑於中央大學的學生英文程度都是中上的水準,但是語言信心普遍不足,若要對於議題發表看法,常會退縮不前;故本人預期在課堂氣氛的帶動下,參考焦點討論法(ORID)及 Broom的六個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設計適當的提問,給予學生大量的討論、報告、展演機會,將能激發學生愛表演的特質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1. 教學目標:

  • 透過活潑、不同形式的展演和報告,提升學生語言學習的信心

  • 引導學生搜集音樂劇相關主題及整理資訊、並理解全英文文本

  • 引導學生有系統的研讀分析音樂劇裡的歌詞和對白 

  •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時能有效地以英文溝通、辯論、以及做詳細的簡報

  • 鼓勵學生批判式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分析音樂劇文本裡的爭議性社會議題

  • 輔導學生依劇情設計有深度且值得討論的問題

  • 輔導學生將課堂學習到的資訊整理及小組學習的經驗,延用到個人自學的規畫中


  1. 課程設計:

  • 經典音樂劇:本課程以「音樂劇」(musicals)為媒介,教師精選出幾部富有討論價值的音樂劇(Hairspray, Chicago, Les Miserables, Rent, the Producers!, Oliver!, Mamma Mia等),以每三週為一個單元,每單元探討一部音樂劇,探討劇中所蘊藏的社會議題、歷史政經背景及其他的多元文化議題。課程前兩週先介紹音樂劇入門的基本知識,包括風格及創作背景、著名的劇作家,慢慢提高學生對音樂劇的熟悉度,再逐步帶領討論的深度。

  • 教師自製教材:有鑑於坊間並無為英語學習者設計的音樂劇教材,教師精心整理每一部音樂劇的劇本對白並逐一校對、做單字註解、精選片段、學習單、study guide等等,給學生高品質的教材,並鼓勵學生不需專注在查字典找生難字,而是專注在劇本裡的社會議題

  • 多元的課堂活動

每個單元中的課堂活動亦會多元有變化,根據每部音樂劇的不同主題和特性進行課堂設計,例如:

課前:學生在老師指示下,「自主」研究相關資料,如劇情大綱、角色介紹、製作背景、歷史政經背景;老師亦會在學習平台放置整理好的對白、單字索引、學習單(附件一),讓學生可以預習、複習。

課中:小組分享課前研習的內容、複習並分析教師選輯後的片段、文本對白、採用Literature Circle模式討論、學生自行設計問題並交互評論、角色分析、劇情分析、繪製劇情時間軸、畫心智繪圖海報、單字高手、猜歌大賽、展演(如角色扮演、辯論、報告、歌中劇)、blind date交換partner、超細問題搶答賽Trivia Contest、角色模仿賽…等。

舉例:為了更延伸理解、應用每部音樂劇不同的特性,老師會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例如Chicago需要涵蓋1920美國禁酒令年代的歷史政經背景,那麼在課前討論就會給予學生適當的key word搜尋資料,課堂上再直接分組分享各自學到的資訊,例如畫出1920(Roaring Twenties)的心智繪圖,這樣的設計就是最直接的驗收,繪製、討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語言溝通,然後分組報告,教師再給予回饋、補充,完全符合「學、思、達」的概念。

課後:複習上課內容、搜集相關資料後,準備展演和專題

  1. 教學方法:

本課程期盼用翻轉教學的模式,一開始就告訴學生一個概念--「老師並不是所有知識和答案的提供者」,學生不是來聽老師介紹解析音樂劇,相反地,本人希望教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閱讀整理參考資料、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批判分析、對語言學習的熱情,故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

  • 強調「學、思、達」的觀念

  • 小部分教師講述及回饋:由於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劇無任何先備知識,故會適度給予小部分的講述,降低學生的未知焦慮,並在學生陳述後給予回饋,以補足學生報告內容的不足。

  • 開放式問題的小組討論:學生不需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能自在地針對主題分析發表意見,提升語言的廣度和深度

  • 文學小圈圈Literature Circles討論模式:有4個主要角色:Summarizer(摘要者)、Question Maker(設計討論問題)、Word Finder(字彙精選者)、Illustrator (繪圖者),並視情況增加Coordinator(協調人)。在此討論模式中,學生的討論可以生動、活潑、有組識,且會輪流擔任學習不同角色。

  • 漸進式創作:利用配對mini play、個人獨白、小組分析報告、小組專題展演,一步步加深難度,也加深學生的自信

  • 同儕回饋互評:在展演過程中同儕的正向回饋,有助於提升課堂氣氛


  1. 學習評量及教學媒體的應用:

本課程採多元評量的方式,取代傳統的紙筆測驗。詳述如下:

  • Report 1: 學生分小組表演其依角色設計一段歌中劇(含唱和一段對話)

  • Report 2: 學生表演自行設計的角色獨白 (改編劇情寫獨白)

  • 期中報告:小組呈現25分鐘的rehearsed discussion,比較Hairspray 和 the Help,包含角色、情節、歷史背景、對白、社會議題

  • Report 3: 學生選取劇中的1個議題做觀點陳述和分析

  • Report 4: Presentation-分析劇中的2首歌的歌詞、人物、背景、議題

  • 期末專題:Talent Show-小組表演一首歌舞劇,含唱歌、跳舞、舞台設計

  • 平時的學習單:每一部音樂劇皆設計一學習單,讓學生預習準備有依據


  1. 教學創新預期產生的改變以及如何了解改變的做法(如學習者的資料搜集與分析、檢驗學習或教學成效的方法、實施的程序說明等)

本計畫將採以下方式進行成效評估:

  • 期初Needs Analysis問卷,了解學生偏好和先備知識

  • 收集學生的學習單

  • 記錄學生展演的作品、剪輯並上傳

  • 期末自評回饋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