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序言分為兩篇:〈社會創新:跨領域的對話與實踐〉和〈以大學通識作為教育翻轉的火車頭〉。〈社會創新:跨領域的對話與實踐〉中,芳祥老師從書中引用了兩段話作為擴充:「通識教師通常是一群不安於自身專業框限的熱血教師,他們樂於跟不同領域的教師合作對話。」(頁5)和「如果教師缺乏跨領域的能力與態度,就不容易協助學生統整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與能力,而會淪為一種破碎零散的淺碟式學習。」(頁5)指出不止是通識教師,現在所有的教師均是跨領域教師。雖然專業課程上為學生打好基本功是首要條件,但跨領域的刺激是有助於學生學習。而〈以大學通識作為教育翻轉的火車頭〉,芳祥老師引用了這段話作為補充:「尤其通識教育過往所推動的各種教學計劃早已將融貫精神、議題導向、學生本位等概念視為核心精神,不僅與這一波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相通,更可以當作是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先鋒。」(頁6-7)這段主要是推崇大學通識對於新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比如「融貫精神、議題導向、學生本位」。這些教學理念雖然始於通識課程,但如今的教學發展已漸漸將這些理念推向所有課程。芳祥老師認為跨領域的方法不是只能放在教學上,即使是代入研究,也是可行的。
其次,在第一部分人文學科,芳祥老師挑選了與自己開授的課程「桃園市廟宇文化巡禮」相關的〈台灣古蹟巡禮〉和〈文物與文學〉這兩篇。〈台灣古蹟巡禮〉(頁45-46)對老師最大的課程啟發是作業規劃中的個人作業──「古蹟與我」和團體報告──「行銷台灣古蹟之光」。老師指出自己在課程安排上犯了一個錯誤,他設計了一個團體作業作為期末成績評量,卻發現個人作業的重要性,於是在自己的課程上補添了個人作業。〈文物與文學〉(頁59、62-63)提到的三項做法也對老師甚有啟發,比如請助教開設「每週討論議題」,讓同學們在網路上互動和互相學習。第二是「個人收藏大公開」,書中提到在〈文物與文學〉的課程裡,同學拿著自己珍貴收藏與同學分享、交流,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彼此。第三「實作:八佾舞與線裝書」,〈文物與文學〉的課程裡,老師請師傅教授學生制作線裝書,實現文學與文物相結合。
再來是第二部分的社會學科,芳祥老師摘選的是〈工程・倫理與社會〉這一門課。(頁263-276)這門課主要教授的是工程師的社會論理,課程內容會提到工程的弊案、工程對於環境的損害等等方面的事情,從中點出工程師需要有人文、社會關懷。〈工程・倫理與社會〉的課程安排──案例教學對芳祥老師很有啟發。課程先是以國內外知名的工程相關倫理案例為例,例如1986年的美國發生的重大太空梭爆炸之「挑戰者號爆炸事件」是工程倫理課程中最經典的案件(頁273),帶出事件中科學、決策、倫理和工程之間的關係。再以本土案例:「高雄氣爆事件」作為另一個例子。將事件分成五大面向:一、台灣石化產業發展背景與石化管線設置與管理;二、事件利害關係人;三、工程師專業教育與SOP盲點;四、科技風險與管理;五、企業的社會責任。(頁273)透過把氣爆事件分成這五個面向,讓小組單獨討論這五個面向,進行資料收集,再與同學們分享。
接著是第三部分的生命科學,芳祥老師選擇的是〈醫學與影像美學〉這門課程。(頁313-325)其中對芳祥老師最有啟發的部分是跨領域的結合:醫學結合語言、美學、敍事、藝術、最後以「溝通」為軸心主題。在課程結束前舉辦型影展,以10分鐘的微電影,呈現醫病關係。(頁413-319)這門課完整地方呈現了醫學與人文的關係,而當中則以影像美學作橋樑。
最後是反思和分享,芳祥老師覺得教學要像拿鐵咖啡,在實作跟講述、創新和傳統彼此間要調合得剛剛好。再者是老師將書本內得到的啟發套用在本學期的課程「桃園市廟宇文化巡禮」,分別有個人與團體作業結合、每週討論議題、案例教學(學生需對某廟宇全方面了解或選擇廟宇中的一隅、一事或一物作介紹)、跨領域結合、實作案例──做廟宇的折頁。然後是「海闊天空」教改二十年紀錄片的分享。
詹明峰老師認為任何創新都是突破現狀,突破的教學對於學生來講都是新的挑戰,當新的教學不符合學生的期待,往往學生就會出現反彈,甚至將責任推卸,認為是老師不會教,所以老師們在課程創新的時候需要拿捏好其中的分配。許藝瓊老師舉例自己教授的專業課裡,會以遊戲的方式考驗學生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在台上比手劃腳、你問我猜,讓測驗不再死板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