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學習,玩真的

Media 1

簡介

學習吧!在快速變動的年代,想要衝出問題與限制叢生的社會野林,沒有更好的途徑。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蔡淇華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典藏,可供借閱。

    推薦引言

        第一章反思就是動能提到:「托爾斯泰說得好:『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告訴自己失敗了。』別告訴自己,我失敗了,也別告訴自己,我成功了,因為失敗和成功都是沒有前進動力的名詞,而我們是動詞!」(頁26)另一個是動機,這就是在大學學習的路上所需要的熱情。(頁28)第三是臺灣人的Common Sense,這邊的Common Sense指的不只是知識上的Common Sense,還有察覺周遭風險的Common Sense,從臺灣過往事故的報告上看,臺灣人有前者,卻忽略了後者。(頁36-37)第四是操偶人。第五是如果,你想當公務員。老師覺得在以前,同學們並不會想當公務員,但近年來,學生反而將公務員當成是一種保障。第六是路,真的生在嘴上。指出當你問對問題,會有一隻手指向一條路(頁46

     

        老師總結第一章的重點在高中做了很多熱血、好玩的事情,可是你希望我們怎麼招收大學的學生?指出大學應該以多元角度選才,才能促進高中教學正常化,不要再把大考成績當成主要指標。(頁32)老師以《南投縣高中職砸銀子搶學生,入學說領40萬》(出自2017-05-27 聯合報 記者張家樂/即時報導)、《柯志恩蘇巧慧聊教育:社會改變想法才能找到更多吳寶春和吳季剛》(出自2017-05-30 民報 記者李秉芳/台北報導)、《來台名額砍半,陸生:台學歷「含金量」不如以往》(出自2017-05-30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三個新聞作例子,點出「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出自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指出動機、反思是在原本沒有疑問的地方,再次的想一想,是不是新的體會。

     

       

        第二章教/學:改變的開始的內容大多是教學上好玩的例子。第一是老師最棒的書是學生。第二是教育,玩真的就會很好玩。第三是讓一切可能發生吧──當我們還在現場。第四是迎來的第一次高分。(頁65)第五是孩子,你還痛嗎?(頁71)第六是不完美,仍值得愛。第七是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是業師。第八是臺灣需要學思達/share start。(頁89

     

        本章慶榮老師以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作為例子。首先是小孩對於寒假作業「肯定自己」和「對自己要有信心」的題目感到困惑,老師用反向思維讓孩子想何謂「否定自己」。利用一則新聞:「有一位外語學院英文系新生,不向清寒家境低頭,自修苦學英文有成,參加多益英語考試,拿下雨天分高分並獲『多益台灣獎學金』一千美元,將再挑戰多益990分滿分。」和臺灣諺語:「學習沒有師父,努力就會有」、「有工,著有夫」、「貧惰,吞瀾」、「勤快,勤快,有飯閣有菜」。啟發孩子對作文題目的思考,結果寒假作文,獲得縣內作文比較佳作、兩篇文章刊登在校刊上、也有文章刊在報紙的兒童版。老師很喜歡于湖居士的一偈語:「句中有眼悟方知,悟處還同病著錐。一箇機關無兩用,鳥窠拈起布毛吹。」(出自南宋・于湖居士《于湖居士文集》)老師認為學生很多事情還是要從書中自己慢慢參悟。另外老師以加分的方式引誘學生自學考取國際證照。還有是關於霸凌的問題,慶榮老師覺得班導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最後是學思達的部分,只有在高中有老師適當的引導,在大學時學生是可以做到share start的。

     

        第三章做了就知道的部分是作者做的一些實踐。第一「動態」的休息──阿蒙的週末。第二零時閱讀。第三學作文,吃忘了學依附。第四用4C征服企業實習戰場。第五阿漢的十二封信──用品牌教品格吧。第六在品格的鷹架上,向世界提案。第七管他教改不教改,為青春焙下素養吧。第八自己暖和了,也要讓漁工不冷。第九校長破風手。第十完整的學習歷程,不打折扣的人生。

     

        本章慶榮老師主要抽出兩個較好的例子:4C與品格軟實力。這裡4C指的是創造機會(Create Opportunity)、主動連結(Connect Actively)、勇於挑戰(Challenge Bravely)、維持連結(Continue Contact)等方面。(頁1134C的內容是一些老師能指引孩子去做的事情,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事情。品格軟實力指的是微習慣和微功夫(頁117),微習慣可以是細微的調整自己的習慣,微功夫則是為了自己遠大的目標,每天做一點事情讓自己更接近目標。

     

     

     

        第四章你可以不一樣這章提到的是作者分享的小故事。第一用畫筆撐起尊嚴,從桌底走出來。第二送自己一條藍帶。第三病是一艘船。第四講重點的企鵝,想飛。第五我們一起當糖寶寶好嗎?。第六拾穗後,沃野千里。第七讓我的文字,成為你的光!第八婉如的親水教育夢。第九堅持解決問題的所在──小心假性志願。

       

        這章慶榮老師以自己的課程「問題決解與決策分析」作為例子。課堂上老師讓同學找一個問題,將問題寫成作文的形式,再將作文投稿轉化為現金。結果老師也的確將問題成功轉化為現金。另外是阿榮洗衣服──E袋洗,將以往的傳統洗衣轉化為上市公司的商機。還有是解決兒童樂園的問題──如何增加入園人數。慶榮老師認為自己做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去發掘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第五章巨人的肩膀上主要是作者用自己喜愛的新詩來做例子。第一攏是青春,攏是愛!第二倫敦的石板路。第三基本弓・基本功。第四記南三陸町的生與死──歡迎回家,以百合花香。第五我們的海──讀嚴忠政《失敗者也愛》。第六俯視而下,無喜無懼──讀顧蕙倩《詩領空典藏白萩的詩生活》。第七今天的歌,明天的詩──巴布・狄倫為何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第八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慶榮老師提到自己也曾想轉系到中文系,雖然後來放棄了,但自己對於中文的喜愛至今還是絲毫不減。

     

        在後記從直覺回到直覺,其中一個觀點:「作者有一天載輝誠老師去車站,都看到老師疲憊的模樣,心想:『這個人明明可以窩在大學當專任教授,卻相信要改變臺灣的教育,必須從中小學的根部開始,所以他捨簡就繁、趨難避易,直覺式撲向時代的困惑。』」(頁237-238)慶榮老師並不太認同作者這個觀點,老師認為不論是在中小學或大學任教的老師,付出是一樣的。現在在大學擔任老師,也需要處理各式各樣的事情,並不單單只需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另外,大學的老師還是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但也要適當的穿插一些術,這樣在課堂的經營上會有不同的火花。最後老師舉了三句話:「教育者無他,唯愛與榜樣」、「教育應該不一樣」、「以生命陪伴生命,以生命轉變生命」做總結。

     

        鄭芳祥老師認為自己從十八歲到三十一歲一直學習的是「道」,之後又開始是「術」,到底在教學上如何轉化為「用」?畢竟自己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學過「用」,出到社會卻要一直用「用」,所以如果將「用」納入教學,如何將「用」定位?教學生哪個程度的「用」?慶榮老師回應:「以前大學的時候並沒有『用』這種東西,老師教授的都是理論的東西,但如果放到現在,如果老師不教『用』,教學評量往往都是低分收場。就如現在老師教的學程,以前也未必學過,但由於知識的累積,讓老師可以現學現教。」鄭芳祥老師覺得這就如「落花水面皆文章」一般,如果沒有知識與經驗的累積,這無法達到「用」的層面。

     

        王翰翔老師指出「學」跟「用」的比例,是否與專長領域相關?許藝瓊老師覺得像自己所在生醫系,「用」的教學就是很重要的存在。翰翔老師認為以前自己在土木系,著重的是理論的東西,但到了現在,課程往往偏向實作上。另一點是以往自己在學生時期,學習到的知識也並不太懂,但出社會後,經過一些歷練,反而能將知識融合並應用。所以如果要讓學生在大學就了解「用」,是否要在大學塑造十年的虛擬時空讓學生加速了解「用」──講故事,用故事營造情境讓學生了解。第三是第二專長的推出,讓學生多加接觸「用」,使用「用」。這些都是大學現在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