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讓老師自由──教人不教書

Media 1

簡介

解放教學形式,讓教學創意自由遨翔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黃慶祥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3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典藏,可供借閱。

    推薦引言

        首先,作者提出「務實」是老師以傳統思考,教學生修行外在知識,以教科書和升學考試為主;「務虛」則是老師以創新思考,教學生內在思維,以發展學生潛能和邏輯推理為主。教書是「務實」,而教人是「務虛」。(頁3)「務實」與「務虛」讓志峰老師回想起《倚天屠龍記》的一段內容:「這兩把兵刃一是寶劍,一是木劍,但平面相交,寶劍和木劍實無分別,張無忌這一招乃是以己之鈍,擋敵之無鋒,實已得了太極劍法的精奧。要知張三丰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忘得不乾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這意思楊逍、殷天正等高手已隱約懂得,周顛卻終於遜了一籌,這才空自憂急半天。」(出自金庸《倚天屠龍記》)同理,教書也是如此。

        第一篇理念篇主要探討的是:「世界正在轉變,教育已經不一樣,網路世代的學生特質也不一樣,老師必須要認知到這個不一樣,同時做一些改變來重新學習如何教數位世代的學生,利用新媒體給教育產生力量,創造學生做世界的機會。」(頁8)志峰老師認為就比如記者這個職業,在過去,記者往往是高薪、升遷快,但近年來,電子化的爬文程式出現後,程式自己套模版寫文,記者也因此被取代成為失業高危群。但這不代表傳播行業已經不重要,只是相較起過往的重專業基礎,現在更著重的是人的創意與創新,創意與創新是人比機器有優勢的地方,這個觀點也是作者在本章的要點。

        第二篇創意篇主要描述的是老師應該教學生如何想、問、做世界。書中以《時代雜誌》選出21世紀學生應該要有的生存競爭力:對世界了解更多──國際化、跳出框框思考──創意、有更好的資訊能力──學習力與更好的人際溝通技巧──EQ。志峰老師覺得現在台灣往往將國際化與英文能力劃上等號,其實是不對的。他認為國際化是個人對於批判思考、合作溝通能力還有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提到:「國際化跟英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國際化是對世界的了解而不是英文能力。」(出自郭位《高等教育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另一本書《一切從基本做起》提到:「國小到國中最主要學習的不是書本的知識,而是品德、人際和學習力。」(出自李家同《一切從基本做起》)

        志峰老師以自身作為例子:「以前不喜歡算數學、不喜歡背書,國中數學段考26分、倒數第二名是60分。大學重考,哲概、社統考試作弊,研究所考十間卻沒有一間上。現在卻在當年落榜的研究所當所上教授,授課教育統計,考試也採取開卷,同時執行科技部數學教育學門計畫。」志峰老師覺得以前自己不喜歡背書,所以很會搜尋資料;國中問問題常被打槍,所以現在更愛問問題;不喜歡算數學,所以將之融合人文;不喜歡背英文,所以看無字幕洋片或運動頻道學英文;喜歡看影片學習,所以用遠距、磨課師教學。

        書中用半杯水看出五種心態,(頁82)指出創意跟格局的關係,有創意的人格局自然會大,反之,沒創意的人格局則小。志峰老師由此想到傳統教室與翻轉教室的差別。傳統教室在課堂上學習初階知識:老師授課,學生回家自行解決高階知識:自我學習。翻轉教室則是在家初階學習知識,到課堂解決高階知識。另外一個例子是想與問。(頁102)學生怕發問:怕被笑、怕出風頭、怕問蠢問題。但書中提到:「教育是教學生想問題、問問題、找問題、找答案、甚至是懷疑答案的。」(頁105

        作者拋出名為「奇中考」的考試方式:「首先要學生寫出30個關鍵字,作者組成3個概念,由這3個概念出考題。每位同學出考題,考題隨機給另一位同學回答,出題者改考卷,寫下改分的理由,答題者答辯,再改分的理由。最後再讓學生開放式問答。」(頁127)由此引出,真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引發多元意見、跳出框框思考、再框架。(頁253)這個方式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去提問、思考,而老師在一旁輔助、延伸,再讓學生自己思考下去。

        書中作者用「部落故事」(頁141)、「折半法」(頁142)、「傳統繆思」(頁143)、「誰是老大」(頁144)、「畢業贈言」(頁144-145)、「張冠李戴」(頁145146)和「紅綠燈」(頁146-148)等七個傳統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創意思考和挑戰傳統。

    志峰老師認為做世界是讓學生自己反思為何要上大學,大學的意義予學生是甚麼。今日很多學校都在推動議題導向,希望學生要有使命感、進大學是為了解決貧窮飢餓的問題、解決人生來不平等的問題、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這些問題讓老師想到《誰說人是理性的》這一本書,當中有一章提到社會規範的成本,其中以「岳母煮飯女婿付錢」和「以色列孤兒所家長接小孩遲到罰錢」來引出當市場規範與社會規範面臨衝突時,社會規範反而會退場,以致市場規範會越發明顯。同理,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現在的學生上學追求的是成績,因為成績好才能讓學生未來找到更好的工作,教育已經被市場規範所綁架,導致同學學習都是利益取向。同學不再抱著做世界、改變世界的取向來上大學,到底如何將已經退場的社會規範的教育重新歸來,這是老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地方。教育的方針並不是等教育部發函後,老師順著改變,而是老師自己思考如何教人不教書。

        志峰老師對《讓老師自由》的感想,書中提供許多學生用玩來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有不少具啟發性的故事,老師認為,如果今天同學們可以在玩的當中,玩出自己成功,出人頭地,那有何不可?如果今天學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這個事情可以做出專業,那身為老師的,應該鼓勵與支持。

        鄭芳祥老師覺得《讓老師自由》推薦了甚多吸引人的教學書本。同時書中也提供很多實地操作的教學方法,如「奇中考」或提問組、回答組、觀察組。老師反省自身的教學課堂,偶爾也沾上邊,透過書本的指引,可以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後老師指出同學上大學的原因甚多,如果是本身所選專業有興趣,那希望自己能將學生推向另一個層面。如果學生只是剛好選到此專業,那至少讓學生在畢業前,對自身的專業感到興趣,這是老師的責任。

        孫雲平老師覺得書本的缺點在於太過重覆同樣的內容,反而讓書本太像灌水文。另外,老師認為現代的社會不再是像以前一樣以知識、老師為主導,現在反而是以學生為主導,老師、知識次之,但是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到底能不能貫徹,還是有待觀察的。其次是非同步教學的出現,讓老師被電腦所取代。特別是理工科的科目,容易出現這樣的情形,因為只要有程式與教材,加上大量的助教與學生討論問題,基本上就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課。但是不是所有的科目都合適這樣的教學方面,老師是持懷疑的態度的,比如在人文學科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難。老師認為很多基礎的知識並不可能靠老師手把手教學生,而是要靠學生自己累積知識、解決問題。另外,老師也認為現在的教育、家長、老師都有市場規範的問題,只在乎成績與畢業率,大學成為職業製造所。學生失去了關懷世界的同理心,將一切利益化,這不是大學教育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