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

Media 1

簡介

能行使自我控制,才能擁有真正的選擇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Walter Mischel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5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典藏,可供借閱。

    推薦引言

      首先,翰翔老師為大家放映一個棉花糖實驗的影片(影片:marshmallow test on kids),實驗證明,這些受實驗的小朋友如果選的是延宕獎勵,他們長大後比選擇立即獎勵的小朋友較成功。第一章主要是為棉花糖實驗作一個說明,強調立即獎勵和延宕獎勵的比較(《忍耐力》:頁46)。第二章是對第一章的實驗作延伸補充,研究人員發現只要小朋友處在分心狀態,實驗的成功率會大大提升。從而總結出三個分心策略:1.當獎勵沒有暴露出來時,小朋友較能忍耐到實驗結束,反之,則是忍不住按鈴領取獎勵(《忍耐力》:頁60)。2.鼓勵小朋友在實驗時想像一些有趣的事情(《忍耐力》:頁61)。3.要小朋友將實物想像成照片比將照片想像成實物,更能延宕小朋友接受獎勵(《忍耐力》:頁64)。最後受實驗者情緒好壞會影響立即或延宕選擇(《忍耐力》:頁65)。

     
        第三章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去介紹冷熱情感系統。熱情感系統又稱大腦邊緣系統:對面對恐懼、憤怒等生存需求所必需的。冷認知系統又稱前額葉皮層:認知、複合、反思。兩個系統以無縫接軌的方式互動著,高度壓力時熱系統較活躍、冷系統功能則減弱(《忍耐力》:頁78)。第四章以故事《哈姆雷特》作為例子,因為男主角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導致他的冷系統──前額葉皮層和海馬迴都會開始萎縮。熱系統核心又大幅膨脹,以致最後他連正常的情緒都無法控制,讓他註定成為悲劇(《忍耐力》:頁83)。實驗證明,人的控制自我與冷卻緊張的機制,從年紀很小就開始了(《忍耐力》:頁89)。而過度控制小孩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忍耐力》:頁95)。
     
        第五章主要告訴我們一個完美的計劃,就是用一個計劃去欺騙我們的大腦,以便發生事情時我們能好好的控制自己。If-Then Implementation Plan──欺騙熱系統反射,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忍耐力》:頁105)。這樣做不僅能協助我們專心學習、抗拒誘惑入侵、幫助減肥與拒絕甜食(《忍耐力》:頁104)。第六章用懶惰的蚱蜢和勤勞的螞蟻來比擬熱系統和延宕滿足。在實驗中無父親家庭對信守承諾沒有經驗,大多數的小朋友會選擇當下、放棄延宕。翰翔老師認為在面對學生時,同時也要信守承諾,以身作則。當人面對近期的事情是由熱系統管理,未來的事件則由冷系統運作,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想像近期的事情未來的結果(《忍耐力》:頁115)。遺傳與後天對行為個性及心理特徵都有影響,且兩者交互作用程度很高(《忍耐力》:頁125)。冷系統發育、情緒反應控制變好,可修正先天應對的方式(《忍耐力》:頁129)。基因行為是行為重要決定因素,但早期母體環境對基因有重大影響(《忍耐力》:頁130)。
     
        第八章描述成功的動力是「我覺得我可以」。這一部分執行功能即為冷系統,它與想像力、同理心有關(《忍耐力》:頁152)。KIPP成員喬治:「行動帶來結果」(《忍耐力》:頁146)。個人認知對個人特性的適應或僵化有相當大的關聯(《忍耐力》:頁156-157)。第九章主要說的是當未來與現在的連續性(相關性)越高,這樣的人越重視延宕獎勵(《忍耐力》:頁172-173)。現在與未來越貼近(情感上)的人,就越能為未來做考慮與盤算(《忍耐力》:頁175)。並且這些人較無法容忍不道德的商業決策(《忍耐力》:頁176)。
     
        第十章主要介紹的是當心理距離越大,越需要抽象與高層次的資訊處理──越需要冷系統(《忍耐力》:頁179)。而控制食慾能力越高,棉花糖延宕能力就越強。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將現在調到未來,便能管理自己的慾望。第十一章提出三個自我控制的方法:自我抽離是先決條件(《忍耐力》:頁203)、止痛藥抑制痛楚(《忍耐力》:頁207、想想喜愛及信賴的人(《忍耐力》:頁209-210)。第十二章是要提的是如何安撫痛苦情緒,重點在於RS(對被拒絕的敏感度)。High RS+良好自我控制能力=Low RS,透過思考長遠目標(IF Then)與啟動矛盾的熱切想法,來對付High RS
     
        第十三章講的是正面的自我肯定心態會增加生理的健康,壓力水準也會下降,但樂觀會導致過度自信、過度冒險與危險決策(《忍耐力》:頁237)。這也是第十四章所提到的為什麼會聰明人幹出蠢事,因為延宕滿足及自我控制是一套的認知技能,會因為動機的不同而用或不用,並不是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發揮出來。所以由此看出,行為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依附在環境脈絡之中。由此連結到第十五章得出行為和性格並不一致而是視情況而異。我們會認為特定性格特徵是一致的是因為每個人獨特的IF Then模式所產生的錯覺。
     
        第十六章指出熱系統自動反應不易克服,即使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邊舉出一個例子:橋與恐懼的連結──透過安撫方法及認知行為療法斷開。(《忍耐力》:頁271)。第十七章說到由於意志會損耗減弱,若自我控制的要求、難度都增加,但誘因沒有提高,意願就會改變。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採較高的自我獎勵標準,要以身作則。翰翔老師最後總結,一個人難免會有雙重標準的出現,但面對學生時卻不能出現這種情況,不然老師便會失去其自身的說服力,不利於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