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高等教育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

Media 1

簡介

思索教育的初衷,點亮大學的未來。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郭位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6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典藏,可供借閱。

    推薦引言

       首先,當代大學可分為四種類型:一、人文學科(Liberal Arts)專長的四年制大學,二、專業學科為主的專業型大學(Professional School),三、學科完整的綜合型大學(Comprehensive University),四、單一學院(Specialized University)。(《心件》,頁118)志峰老師指出台灣只有綜合型大學,需要學習效彷美國嗎?或是做本土化的改變?台灣的大學太多太雜,不像美國的分類仔細,各有它自己一套的人才培養,在這個情況下反而令台灣錯過對學生的培養。

       第二,很多人會預設做研究的人不懂教學,甚至不需從事教學工作,而教學的老師不研究,當然不懂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道理。(《心件》,頁14)對學校的看法也是如此,認為大學似乎只在研究或教學擇而其一,而忽略有很多教研合一的項尖大學。志峰老師提出台灣的大學如何做到教研合一?芳祥老師覺得台灣頂尖的大學,都會標榜自己是頂尖研究大學,而不會稱自己是頂尖教學大學。志峰老師回應台灣普遍將教學放在次等,研究才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比如教師的升等制度,雖然現在有多元升等,可以以創新的教學課程作為申請,但還是需要匯集大量的數據寫成研究報告才可以,反而令老師對教學升等方式卻步。而台灣的制度往往令很多在國際上有聲望的大學,在台灣本土反而默默無名。

       第三,高教法規必須鬆綁,包括財政經費、國際招生在內的運作由大學自主決定。政府負責總量管理,擬定國家發展原則,指出科研、教學或推廣的方向以及訂出相應的獎勵機制。各相關單位(教育、科技、國防、環境、衛保等)定期協調,擬出研發主題,據此投入經費。(《心件》,頁124)志峰老師指出台灣的大學因為政府的繁複的經費監控,常因為經費的問題,導致學校不能請知名的學者來校教學,影響教育素質。而政府各單位常常做類似的研究計劃,直接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將重複浪費的資源投入學校當中,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台灣的教育。

     

       第四,耶魯大學前校長萊文認為大學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教育學生獨立思維,不在傳授知識技能,而是勝任就業。(《心件》,頁131)進入大學最初一兩年,依大學種類不同,可以選修不同專業的基礎課程,到三四年級才正式選修專科知識。但基礎課程要有深度、精度,切勿表面文章要教些由學有所精的大師指導的史哲、經濟、數理等課程。(《心件》,頁132)志峰老師認為台灣的大學追求排名,忽略通識,通識課成了學生的營養學分,博雅教育的忽略導致品德、溝通、自學能力的低落,這是應該改善的地方。

     

       第五,美國的大學生經常參與培養獨立思考的討論,獲取設計學分,當然做不好就分數低,甚至無法畢業,而台灣多數以書本為主的考試而取分,較少專題作業或演示。教師即使做研究,若無法將研究結合教學,就無法促使大學生深入探討與創新。學生上課前本就應該從課本上自學一大半內容,假若只依賴教授傳授課本的知識,已經慢半拍,若教授只能照課本教,未能透過當代的學術研究做為推廣,那也太沒作為了。(《心件》,頁204)台灣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與美國以自學和專題截然不同,戕害學生的創造力。而台灣的學生忽略自學能力,太依賴老師,導致學生缺乏思考能力。

     

       第六,台灣施行本土焦土政策,缺乏國際生,有限度的接受陸生,排斥其優秀者,加以工作限制,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的條件對陸生不具吸引力。(《心件》,頁234)大學過多、報考人數不足的情況,既無法吸引外國學生來就讀、又不肯開放陸生來台及不願認證大陸學歷。(《心件》,頁235

       志峰老師最後引用《心件》總結:1.提升教研投入,倡導自由競爭,促使高教擺脫舉步不前的過時心態。2.參考美國高教,檢討現行高教的執行方式,優先剷除利益衝突,導正傾斜撥款的作法。3.政策導向、專家掌舵、以創新為主,遠離執政者最擅長的微管與奈管。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台灣當前的教育問題。第二次讀書會在老師們的熱烈討論下圓滿結束,各位老師提出台灣眾多大學現在所面臨的現況,並想要盡可能找到解決的方法,無論是教還是研,相信老師最後想做的還是教好學生,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