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等待的人才
當時代從講求競爭力與進步,變成要求創意與探討後;當世界自勞動力演化成AI與智能後,我們如何能在這樣的轉變裡,成功轉型成未來在等待的人才?3月份的讀書會上,以主講者葉錦徽老師挑選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為討論主題,老師們對於「未來的人才」不可謂沒有感觸,從書裡的內容探討到各自的科系,最後對於未來世界缺乏的事物做定論,並期望各自能在相關領域中讓學生適應世界的變化,教育出那些「被等待的人才」。
生活的意義
葉錦徽老師首先拋磚引玉,提出心靈或是性靈的培養對人們的好處,甚至有研究指出從小較注重性靈方面的人們,就算未來患病,也有更多的機會好轉甚或痊癒,及早開始重視心靈的澆灌,未來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成果。鄭芳祥老師也在觀書後有感,提起古聖賢的道理至今也仍然受用,學不厭者即為智,教不倦者即是仁,並與在座老師一同討論起書中所述的改變方式,於當今生活中可以如何詮釋。
有老師表示,《活出意義來》一書中也曾提到過可以相輔相成的概念:「他人縱使能決定你的生死,卻不能夠決定你活著的意義」誠如當今許多書中所講,機器人、智能機器已經取代許多以往熟悉的勞動力工作,如今更有可與棋王一決高下的AlphaGo,未來或許大多數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而我們人類能夠在那樣的時代做些什麼?到了那樣的世界裡,什麼是我們活著的意義?更甚者,未來金錢已經失去了存在的需求,若人與人之間沒有金錢交易的關係,剩餘的或許便是相互之間的關懷與擁抱。
AI:威脅或是催化劑?
而《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書中所講的「六感」,即是只有人類可以做到的事情,也是當今社會的莘莘學子們更應該努力的方向。有老師提出自身的觀點,言及人和人的關係時,認為關係的千絲萬縷更像是一種責任,是綁著人們的風箏線;世界是因為科技而進步的,但科技始終源於人性。也有老師翻轉思考的方向,說明AI的崛起與智慧化的世代未必不是件好事,如今學校也多講求跨領域的學習,但實際上學生多仍陷於舒適圈,未能完全跨出自己的領域見識世界的寬廣;AI的出現更像催化劑,加速學生察覺世界改變的意識,是一種促進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開始。
只有意義,才有意義
也有老師以自身經驗向大家分享,在課堂上教書時,老師並不只是講解公式或是說明理論,更會向學生說明這門科目在專業知識之外,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如構築建物時百分百的用心與細緻,是因為一座建築物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同時也保障無數條人命的安全,這也是為何不能懈怠的原因;世間萬物總是如此,重要的東西肉眼看不見,必須用心去看,利益至上的生活不會帶來永久的快樂,而生活的意義必須用心尋找。陳若盈老師也說,這也是The Golden Circle的道理,最外圍的是What,中間是How,而中間的Why才是重點,只有意義、才有意義。
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唯有變化是不變,而未來的世界缺的,興許是一顆善良的心,就像有老師提到,科學的定論是為了知道What,可哲學的討論在於知道Why;在所有活動與工作都日益輕鬆、便利的時間洪流裡,相較於專精的技術,人們更需要的應該是知曉萬物、明辨是非的善良心靈,如此方成未來在等待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