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成員們看完導讀影片之後,主講人雅評老師即告訴大家,《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其實就是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的先前版本。溝通不只是親師之間,甚至擴及家人間的溝通。她舉了自己和先生溝通的例子。發現有時先生和自己說話經常有敵意,自己開始嘗試教先生對話技巧,例如: 你重複我說的話就好了。雅評老師說只要跟講話有關,都會是一個很棒的分享。
「看完雅評老師的影片後,才看這本書。老師的影片幫助總結這本書。」參與讀書會的桂熒同學說到。這本和之前讀書會讀過的《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有著相似的軌跡,都談到了同理心。他最後總結他的感想: 書中說的「受過教育的納粹」。老師沒有教導他們人性,只有教他們知識。以前只有想過受過教育會讓人更好,而沒想過會變更壞。這讓他想到「重要他人」。若身邊有一個人可以無條件傾聽他,那這個人比較有機會走向正向的人生。桂熒是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先前也為大家進行過導讀。他的閱讀有理工背景的條理,反思中總是引到一種溫柔的關懷。
建立良好互動的情感基礎
哲研所專員雅萱分享到,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可以代換成其他身分,像是先生如何跟妻子說話。你是站在你愛人的對面、抑或站在他的旁邊,決定你們關係的長久。雅萱自己是個小六孩子的母親。當孩子犯錯時,你是站在他對面指責他呢?還是站在他旁邊理解他為何這麼做? 這樣的反思其實來自於和兒子相處的經驗,兒子認為媽媽讓自己等很久的時間。所上辦公室學弟妹的一段話: 「學姊,你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 他每天七點去上課,能和媽媽妳相處的時間已經很少了。即使是10分鐘,對他而言都很珍貴。」 讓她去反省自己是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指責他? 人人都有感受和情緒。關於講話,自己似乎是選擇像雅評老師於影片中說的「當下泛淚」,而沒選擇讓情緒爆發。
社會形塑、差異等錯綜複雜的關係
財金系葉錦徽老師順著雅萱的分享,認為若處理不好情緒會影響師生關係。他提出兩個延伸出的問題:
第一, 這本書帶領我們看如何跟人溝通、站在他人角度去思索他的渴望是甚麼。身為媽媽,我們會以為自己最了解孩子。但忽略了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特別指在思考方式的不同。所以其實女生也要去了解男生在想甚麼。
第二,這本書將對象放在中小學,那個年紀的孩子可能相較單純。現在放在高教上,面對的是青少年以上的年齡層。關於書中有的人際、人格的陶冶的議題。身為老師的我們,或許可以給學生很多的同理和包容,而社會對這群學生的期待,是一個成熟的mind。現在這些人,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而老師們又要像書中一樣”那麼包容”的話,唯恐他沒辦法去面對社會上的挑戰。
葉老師對現在社會的觀察,認為有媚青的文化— 長輩不敢罵、指正年輕人。老師面臨的挑戰可能就是如何有書中對學生的引導、陪伴、教導,又能夠中庸地、享受生活? 其實對於該如何拿捏、或必然的犧牲自己一點點。都是大家會遇到的實況,葉老師想詢問現場老師們有沒有甚麼方法?
這次讀書會新加入的成員彥儀老師,感受到團體信任、討論的氛圍很棒。他回應錦徽老師。因為自己教過中學生,讓自己有許多反省。教育大學有賃居訪視,自己對這個法規非常困惑,因為這應該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我們到底是養出怎麼樣的孩子?」。
傾聽其實是repeat 、summarize、同理
「我想講的東西很多,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整合在一起。一方面想自我揭露,又有很多東西想講。」中原大學的簡志峰老師娓娓道來。
我的原生家庭,就是家長對自己有期待,希望當中學老師。曾經爸媽來美國參加自己的博班畢業典禮。在某一段車程中,自己和媽媽坦承,小時候媽媽教自己的很多點是不太對的。但在這事後,覺得那時和媽媽講那些不太適切。雖然媽媽確實是不會用像心理師的方式和自己講話,但家裡還是提供資源,栽培了自己。其實自己即便也不完美,但也長得蠻好的。後來慢慢發現: 要是不會用愛和家人溝通,真的會是很大的問題。近日一次和太太討論到錢,太太一句: 「我不喜歡你這樣。」自己聽到情緒就上來,太太也回想到過去種種委屈。後來心想: 好吧,如果你真的不高興,我聽你抱怨。我們都不太會傾聽的技巧。 傾聽其實是repeat 、summarize、同理。像是說「辛苦你了,還帶兒子去買家用」。這本書真的給自己有所體會和想法。最後想批評這本書的,是它有很多原則,但沒有提供pattern。而讀過諮商的太太卻說,這些pattern不是直接做出來的。而是你慢慢磨練、可以自然而然流露在與人的相處。
陪他們「逐漸獨立」
哲研所雅嫺老師發言時回應葉老師。
她說到沒有小孩、也不太可能去教中小學生。她想到的是和學生的關係。朋友在大學教人類學,詢問朋友他有沒有甚麼教學的秘訣。朋友的回答是,學生來找自己指導,其實也不一定是題目和研究契合。但就是陪他們「逐漸獨立」。雅嫺老師說,或許人類學和哲學比較相近,和葉老師的系所不同。哲學所的學生有自己獨來獨往研究的現象,可能要學習的是要怎麼互相合作。談到自己和學生的相處,雅嫺老師一開始就在課堂上訂好條件,不可以拖延。這是一種為自己負責學習。而和學生們的談話可以發現,今年跟她談話的學生,比去年跟她談話的他成熟。
仁慈要通過仁慈的方式傳授
有成員們真誠的分享,孫雲平老師回應其實這本書談的溝通真的適用在很多關係。書中提到「仁慈是要通過仁慈的方式傳授」。溝通的技巧,並不是instrument、tool工具,而是人真的要被變化。托爾斯泰說過人心的改變,就像拿一塊抹布去擦桌子,布要乾淨。「你首先要讓自己的心純淨。」這本書對自己的啟發,說不要評價式讚美,要用事實、描述性的讚美。雖然界線不好拿捏,但能知道很重要。孫老師還說,雖然在學術經驗等等上,在座老師可能比學生還資深,然而我們和學生的人格、價值是平等的。
學生的觀點
辰潔是另一位旁聽參與社群的學生,就讀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過往輪到她分享時,她學生的身份在社群裡呈顯了學生的視角與心聲,和其他老師們的想法對話。對於葉老師初步提出的男女差異問題,辰潔說男女的不同,有很大一部份是社會文化、後天造成的。在眾多對於溝通的討論,仍回到你有沒有尊重對方的主體性?
哲研所學生迦勒則提到跟學弟妹講話的急促,導致他們會認為自己很兇的經驗,其實自己是背負壓力的。「我好像沒特別站在他們的角度、也沒說明自己的立場。」就像是沒真實地和他們溝通,用自己的設定跟他們互動。自己反省到要站在他旁邊,不是對立面。迦勒也特別提到,研究所的生死在老師手上。老師可以多陪學生一點、或是多提供一些如導論、入門書籍。因為學生進研究所,會有好像只有自己在面對這些課題的感受。
透過學生們參與社群,學生的需要也因而能夠傳遞給老師。
光是時間就能讓人成熟
在一旁記錄著成員們的討論,自己也回應了先前桂熒同學說的,關於一個人經歷另一人無條件的愛與傾聽的重要。自己過去進出安置機構當志工,當時也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在和那些少年相處。相信著雖然我們可能有許多不太好的經驗、有難以改變的現狀,但是若能在內心晦暗時想起曾經被愛被傾聽的「好的經驗」,生命的走向會不一樣。對於種種實況,孫老師說一邊有要解決問題、又要幫助成長。其實,光是時間就能讓人成熟。雅評老師最後說了「師生之間互相支持成長。」為這一次讀書會下了一個完美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