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

Media 1

簡介

從六個教學研究主題來看它如何從背景的觀察發想到教學研究策略的建構落實,最後透過成果的反思及改良,來營造一個正向回饋的教研歷程。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黃俊儒
  • 出版社: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供借閱

    推薦引言

      9月份中大教師社群讀書會,閱讀由交大黃俊儒老師所寫的《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有老師看完,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作者的paper集結而成,並不那麼像一般的書;哲學所的孫雲平老師則是指出此書缺乏批判性。書中有著大量的「中性詞語」,然而不能止於此,你要去講那些中性詞語的「細節」。也有幾個老師提到以下問題,即: 作者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實行在其他不同領域、不同課程性質?有老師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認為每個領域應該都要有自己的方法論。即便如此,帶領本次導讀的鄭芳祥老師仍提供了有希望的看法,建議:「其實是可以順著作者在書中提供的思考路徑去進行反思。」從這個討論,也呼應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轉譯的過程」,而「轉譯」從不「容易」。順著對轉譯想法,有老師分享自己補習插大的經驗,講述補習班老師是如何搭上生活的例子,講解不容易直接掌握的概念。「像是心即理的概念,朱子的理論其實可以想成是把動作分開講;而陽明是把分開的動作合在一起。」。


     這次書名講到「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教學和研究能不能連在一起,看的真的是領域(際遇)跟運氣。大氣系王聖翔老師過去幾年的教學研究方式,就偶然又恰好地符合教學實踐計畫的要求;土木系王翰翔老師則表示教學和研究截然分開的作法,並說明教學既然是研究是獨立出來的,就不要再被研究的制式綁住。自由教學,讓教學有自己的風格。


      無論是自己課堂的學生、或者其他的教育工作者,觸及、影響更多人是大家共同的願景。而是否「接地氣」,在當今深深影響這群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識傳播。延續接地氣,在座有老師分享了請教唐鳳得到的一個曲線圖像:

    Youtuber-合作社-協會

    如果把我們(教師社群)套進去,曲線的圖像可能是這樣:

    個人-Youtuber-合作社-教師社群-協會


      語言中心陳若盈老師分享到,自己有上雜誌英文選讀這門課。當材料、主題用盡時,會問學生的想法、去了解他們關注些什麼。然而,不完全跟隨網紅,身為老師的我們可以做什麼? 


      中原大學簡志峰老師表示,今天社群的讀書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在場除了老師還有學生,我們可以直接從學生得到第一線的反饋。作為集結了跨校教師的共讀社群,定位與功能不只是以個人為單位的youtuber。既然社群名稱有共讀二字,「閱讀」就是社群運作的一個重要核心。而這個閱讀是一個群體的閱讀(投注)、具多面的觀點。將每個月閱讀的書籍拍攝成導讀影片,是現在已經在進行的事。未來教師社群何往呢?再進一步,或許可以將聚會中的討論錄製成影片,或者寫書、講出我們自己的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