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書導讀

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Media 1

簡介

我們接受基礎教育時不問目的,我們選擇大學教育時是否還要盲目跟從? 大學對知識的深入只是片面,曾經這裡更是一個眾人探求生命與意義的沙龍,而大學又是何時開始與學生拉遠了距離?

    相關資訊
  • 資訊型態:專書
  • 教學類別:
  • 作者:安東尼·T·克龍曼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
  • 借閱資訊

    教學發展中心典藏,可供借閱。

    推薦引言

    讀書心得

    「在青年時代,我們更強烈地追求的是即時的精彩,與之相比較,對知識的追求似乎足可以被忽略,被漠視。學習和知識帶來的快樂雖然不是最強烈的,但卻是最經久的,這種快樂最不受外界事物的左右,最不被機緣所戲弄,也不被時間所磨蝕。」作者在《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此書的開頭,引述了A.E.豪斯曼的話,或許也說明了作者對教育制度的想法,物質享受縱然可以帶來暫時的快樂,卻不比知識帶來更恆長的用處,而我認為,知識並不單指學校教授的專業知識,並不單指數學、物理或是公民、地理,而是涵蓋更廣泛的意義,正如作者在第一章探討的「人為什麼而活」,也是此書的內容給予我最深刻的討論議題:「人生的意義」。

    國小的學生懵懂無知,國中的學生叛逆沉默,高中方始覺悟與思考,卻同時忙於選組與活動,囿於成績與大考,直至大學,才開始離家、成長與負責的人生進程。更小的時候,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思考,而不是只能陷入作業的泥沼裡;長大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要了解未來的走向,卻被越來越高的教科書包圍。直至大學,因為離家,所以思考離開舒適圈的生活,生活應該朝什麼樣的期待前進?人生的意義並不單純是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更多的是對實際生活的提問,對自己未來每個抉擇的提問,因為有更遠大的目標,所以產生對現在生活的不滿或是改變的慾望,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的意義。

    但不同於擁有人生夢想、生活目標而努力的方式,我曾聽說過一段話:「人生應該擁有遠大的目標,但生活中的小事,諸如早餐吃什麼、想買哪件衣服,才是我們每天起床的動力」遠大的目標讓人有長期前進的力量,但難道不是生活中的片段,才讓人有斷斷續續走下去的意義?前段時間上映的〈靈魂急轉彎〉也正是這般想法的擁護者:夢想固然亮麗,但生活才是意義。世界每天瞬息萬變,夢想可以讓人堅定不移,但生活在現實,更多時候面臨的是金錢與人際交往的問題,夢想一旦牽連上現實,也不見得會總如想像中美好。這或許也是中文系的諸多困擾之一,我們喜愛文字與創作,對字根流變與詞語意義的衍伸著迷,對散文的表達、小說的想像力喝采,但也深知夢想最難的是持續堅持與追逐,所有的快樂都是乍看之下毫無破綻,深入了解才知道所有美好之下的瑕疵。夢想無法總是支撐我們過活,有時甚至會讓我們癲狂而不入世,所以我懷抱理想,但應該成為人生意義的,我認為應當是生活中所有微小而不起眼的時刻。

    天氣好則感受萬物美好,雨霧朦朧則享受天地靜謐;路邊攀藤而上的不知名植物,不知何時被修整圓潤的行道樹;每天讓人還願意停留在世界的原因,並不總是一個憧憬,更多時候是金色的夕陽、蔚藍的海。教育哲學或許並非我力所能及的知識範疇,但人生意義於我而言,僅僅是我見過的一些足夠稱上美好的事物,也或許生活本身即是意義。(小編:邱舒妍)

    導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