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總體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未來投入法語教學產業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教師應有的責任感與合作能力。
課程規劃中,期初學生須填寫個人學習進度規劃,明確己身目標並學習自我規劃工作進度與學習內容之能力。
理論學習階段會探討「好的法語教材」的定義,參考及分析法國與台灣的法語教材,學習法國及台灣工作坊制定的法語教材編輯準則,並思考如何編輯適合台灣高中選修第二外語之初學者教材的方法。期望能讓學生具備教材編輯目標相關的知識基礎,並欲透過實作之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
【做中學與實作整合進行】
課程採用「做中學」的形式,以實作規劃法語教材編輯相關之學習內容,前期為教材編輯理論內容之學習,欲讓學生在備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開展法語教材編輯之實作項目。以實作作為教學活動與培養團體合作能力的工具(實作過程包含:教材提案、書面教材初步設計、書面教材編輯、書面教材展示與修正、教材總修正及教具製作等)。
【認知師徒制引導學習】
實作項目採用認知師徒制的方式:由專家(包含授課老師、專業教材設計業師、法語教學業師等...)進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實作並給予指導建議。
邀請淡江大學楊淑娟教授蒞臨指導教材內容編纂
邀請教材設計團隊美感細胞王淳老師蒞臨指導教材美編設計
【協同學習腦力激盪】
整學期的課程進行方式為協同學習:從個人課前準備到課中團體討論。課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作,課前須完成個人之預習內容與實作項目,於課中進行小組討論並與組員合作完成任務,意在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
學生須在課前完成個人提案,並於課上討論,進行整合與實作
法語教材與教具之成果產出:以台灣高中選修第二外語之初學者作為主要目標人群的法語教材,將於完成後正式投入目標人群場域進行教學使用。
期末學習歷程檔案:在檔案中,學生需要說明是否達成了期初預設的學習或增進能力以及意外獲得的知識或技能,此成果可反映學生個人之學習心路歷程與學習成果。
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高中生參訪中央大學,於課上介紹法國學制
【台北歐洲學校來訪】
與台北歐洲學校進行交流參訪,加強台灣與歐洲學習資源的相互認識,並了解目前法國學制與台灣學制之差異。同時,接待歐洲高中生參訪團,並與其進行互動,加強台歐文化交流與理解。
【至台北歐洲學校參訪】
學生至台北歐洲學校進行交流參訪,在已了解歐洲學制的理論基礎上,實際體驗歐洲學制,並與歐洲師生進行課堂互動。在課堂上,藉由體驗不同的教學方法增進教學理解。同時,與歐洲學校高中生共同參觀校園、交流文化,觀摩歐洲學校常見的硬體設施與學校活動,進一步認識台灣與歐洲學習資源的異同,並進行反思與學習。
學生參訪台北歐洲學校體驗歐洲學制課程,並與法國高中生進行交流
學生教材內容提案
【教材內容發想】
結合教育部108課綱三項九面與國教院 「 第二外國語文手冊 」,輔以UbD教學理論進行課程設計,目標是設計出以台灣高中選修第二外語之初學者作為主要目標人群的法語教材。
【教材角色設計與發想創作】
學生們欲讓教材使用之目標人群認識到法語圈世界的廣大,因此設計來自不同法語區國家或地區的多位教材角色,並以台灣高中生視角出發,期望使其增強國際行動力與擴展國際視野。教材內容以各國高中生共同學習法語、交流文化展開。
教材角色設計範例:
台灣高中生-瓜瓜
教材角色設計範例:
法國高中生-保羅